本篇文章1792字,讀完約4分鐘
美學自清末民首次引進中國以來,至今已消失了神秘的色彩。 在現代學科體制中,美學是專業的學,但從創立之初,美學者們就重視人格在教育實踐中的形成和完全意義。 美學進入中國時,國家憂患頻發,因此重視美育與國民性改造和國家振興的宏偉命題有關。 蔡元培在“美育”中說,教育的目的是使之采取適當的行為。 因為這項德育是教育的中心。 德育的完成有賴于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考察因果,計算利弊,屬于智育范圍。 另一方面,有必要超越利害之計和人與我的另一種感情,屬于美育的范圍。 “美育者是以將美學理論應用于教育、陶冶感情為目的的人。 》他是另一個“美育和人生”,“陶養的工具,是美的對象。 陶養的作用是美育”。 其中應該有兩個方面觀察:一是重視美學的實踐性,它不僅對書房的學問,而且對現實人生具有深刻的關懷和誘惑意義。 另一方面,美學理論是美育的基礎,但對通常的非專家來說很無聊。 這是因為有必要利用有點美的對象來制作教育工具。
關于什么會成為“美的對象”,蔡元培是“美育代宗教”,美育的范圍不僅僅是繪畫、建筑等視覺藝術,“所有的音樂、文學、劇場、電影、公園、小花園的配置、繁華的城市(如上海)、安靜的鄉村(如龍華) 可見他定義的美的對象范圍相當廣,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引起美感的一切。
朱光潛的《談美》是這個時期具有美育意義的著作。 《談美》是1932年寫的。 在此之前朱光潛完成了“文藝心理學”。 這本書是為專攻美學的人寫的。 《談美》是用對朋友說話的口氣寫的,試圖理解曉暢。 表明這篇文章的目的時,朱光潛也從對時代的關心出發,認為中國社會的不好狀況都是由制度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人心不好,人心不好不能擺脫現實的利害關系,沒有“無所事事”的精神。 因此,凈化人心最重要的是美化人生。 我認為他在藝術中有這樣的精神。 他想寫關于研究美學時得到的審美活動的經驗,讓青年朋友們在藝術和對所有有美感的事物的觀照中養成審美的態度,并向人生對世態的思考宣傳其審美經驗。 在國家貧困軟弱的時代,美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個人人生的圓滿,而且在于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治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美學熱”,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以及20世紀90年代現在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思潮。 比較起來,“美學大討論”是學科內部的討論,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學才躍進到顯著的大學,表現出創造性和活力,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在這個熱潮中,李澤厚的《美的歷史》和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兩部著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李澤厚當時有青年導師的身份,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的《美的歷史》風靡一世。 就像當時多部著作試圖構建系統化和系統化的美學一樣,這本書說“是中國幾千年對文學藝術的宏觀美學把握”,提出了很多獨創的美學觀念。 解開“美的歷史”,作者貫通中西,熔鑄古今的理論野心,也感染了其才華橫溢的文思妙筆。 由此不難想象,在思想剛松弛的當時,這本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與這本書的風格不同,《美學散步》是美學論文集,宗白華向往的是自由而不被捕的散步式運思方法,這種方式似乎從中國以前就流傳下來了美學精神。 宗白華很了解中西方美學思想和藝術作品。 這是因為在拆卸作品時不僅非常精致,還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藝術門類之間進行對照,發現其共性。 作為《流云小詩》的作者,《美學散步》的語言充滿詩意和美麗。 這是匯集了作者幾乎一生美學思考的著作,因為它本身就是宗白華藝術化人生的寫照。
美學熱逐漸下降后,美學逐漸失去了其顯著地位,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革,費用主義和文化熱興起,美學也走出了狹窄的專業行業進入了日常生活。 到目前為止,對大眾進行美育的要求來自知識分子和專家,但現在美育已成為使人們擺脫衣食憂慮的切身需要。 現在人們越來越多的機會進入美術館,閱覽經典,接觸各種藝術作品,但美學和藝術知識的不足使他們無法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精彩含義。 這個時期,對知識的渴望產生了許多美學普及類的作品,比如以蔣勛為代表的作者,以更平易近人的形式解讀古典文學藝術作品,積極動員網民的感覺力,把自己作為現代人的生存體驗融入審美照片中,進行個人獨特的審美體驗
現在美學和藝術廣泛而深入地參與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回顧上世紀初先賢們的美育實踐,他們對美育的期待和藝術化人生的追求,也許只有在現代才能實現。 (劉娟)
標題:“從書齋到大眾:中國美育的歷程”
地址:http://www.okradiatorandair.com/lyjy/21883.html